棘侧蛙

shini   Ahl
   

  23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   形态 依据广西龙胜(32雄、23雌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雄蛙体长99mm;雌蛙体长95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41。头宽大于头长;吻端钝圆,略突出下唇;吻棱不显;颊部略向外侧倾斜;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略近眼;鼓膜略显;犁骨齿自内鼻孔前缘向中线斜行,呈“V”形,后端齿列间距窄,不到齿列的1/2;舌卵圆形,后端缺刻深。  前肢短,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;雄蛙前臂极粗壮,其宽平均为体长的18.8%;最宽者达26.5mm;指端球状;第二指短于第一指,第一、第四指几乎等长,原拇指发达;第二、第三指微具缘膜;指近端关节下瘤大而圆,远端者小;内掌突卵圆形,外掌突窄长。后肢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角,左、右跟部相遇或略重叠;胫长超过体长的-半;趾端圆球形,趾间全蹼;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;第一、第五趾外侧缘膜宽达蹠基部;第五指略短于第三趾,达第四趾的第三关节下瘤下方;关节下瘤明显;内蹠突长约为第一趾的2/3,无外蹠突;有跗褶,约为跗长的1/2。
  背部及体侧皮肤很粗糙。背部长短疣成纵行排列,其间散有圆形小刺疣;自口角经体侧至胯部有密集大小不等的圆疣,每个疣上有-颗小黑刺;头背面、后枕部及四肢背面皮肤较光滑;上颌缘及股部小刺疣疏少;颞褶粗厚,枕后横肤沟明显。雄蛙腹面胸部有大小不等的肉质疣,大疣分布较规则,由胸中线向两外侧至臂基部略呈两个三角区,大疣前后肉质疣渐次变小,肉质疣前端不超过臂基的水平线,向后延至腹前部并变小至逐渐消失;小疣上-般有小黑刺1枚,大疣上刺粒可多达3—8枚,最多者达11枚。雌蛙腹面皮肤光滑。
  生活时背面深棕黑色,两眼间有黑色宽的横纹;-般上、下唇有浅色纵纹;少数个体从吻端至肛上方有1条灰白色宽脊纹;体侧自眼后至胯部有浅黄色宽纵纹,少数者无;四肢背面隐约可见浅色横纹。腹面灰白色,咽喉部及股、胫部浅棕色,下颌缘深棕色;雌蛙胸部色深,相当于雄蛙刺疣部位有分散的小白点。液浸标本体色略浅,少数标本背部出现黑斑。
  第二性征:雄蛙胸部及前腹部有大小肉质刺疣;前臂极粗壮;内侧3指及原拇指均有黑色锥状黑刺;有1对咽下内声囊;有雄性线。雌蛙前臂相对较细。
  卵:剖视6月2日采于贵州雷山的雌蛙,卵粒动物极黑灰色,植物极乳黄色,卵径3.5mm。
  蝌蚪:第36—38期的蝌蚪全长平均66.3mm,头体长约23.2mm,尾长为头体长的185.8%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42。生活时背面橄榄色,尾色略浅,尾肌背上方有3—4个深色斑;腹面头体的前1/3处有1对小白点。头体长23mm时,后肢芽5mm(第37期);体肥壮,体高为体长的48%左右;尾肌发达,尾长约为体长的186%,尾鳍宽,尾末端钝尖。吻端圆;鼻孔略近吻端;眼位于头背侧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;肛管宽,无游离管,肛孔大,斜开于下尾鳍右侧。口甚宽,约近于体长的1/3,下唇缘与唇齿相距宽,唇乳突两排相距较宽,外排从口角至下唇缘,乳突多而密,参差排列成两行,内侧乳突大而疏;副突多;唇齿式为Ⅰ︰5+5/1+1︰Ⅱ,个别的为Ⅰ︰4+6/1+1︰Ⅰ及Ⅱ︰5+5/1+1︰Ⅰ,Ⅰ︰6+5/1+1︰Ⅰ或Ⅱ︰4+4/1+1︰Ⅰ;角质颌适中。第40期时,全长68mm,足长12mm左右,趾间为全蹼,背部纵肤棱清晰。第43期时,四肢发育完好,尾长37mm左右,两眼间黑而宽的横纹及枕后横肤沟已出现,背面纵肤棱很清晰,四肢背面深色纹明显。

鉴别特征

   鉴别特征 本种与棘胸蛙Paa spinosa很相似。但棘侧蛙背面皮肤极粗糙,背部满布长形疣,体侧疣刺很多;雄蛙体大者胸疣上有3—8枚小黑刺。

生物学

   生物学资料 成蛙-般生活在海拔1000m左右的林区中、小型山溪内。白天隐藏在溪边大石下或蹲在岸边大石上,受惊扰后跳入深水处伏于石下或石穴间。夜间多蹲在岸边石上或草丛中,在电光下多不逃逸,易于捕捉。据张玉霞和温业棠(2000)记载,该蛙分布海拔600—1500m;卵群呈葡萄状,每串有卵7—12粒,卵径4.5mm。

海拔范围

 成蛙-般生活在海拔1000m左右的林区中、小型山溪内。

国内分布

 地理分布 贵州(绥阳、雷山、三都)、湖南(江永)、广西(龙胜、金秀大瑶山、南丹、田林岑王老山)。

经济意义

  在广西龙胜林区称棘侧蛙为“刺蚂拐”,将同种背中脊有脊纹者称为“干背蚂拐”。1960年,据龙胜林业工人口述,有时-晚可捕捉50kg以上,当地群众常作为菜肴食用,也作为-种滋补品。据说可治小儿瘦弱之疾,但对其资源破坏严重,不宜提倡。该蛙体形大,捕食害虫较多,对防除农、林害虫有-定作用。